ID: 16219753

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2《废墟的召唤》课件(31张ppt)

日期:2025-10-18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10778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2-2023,ppt,31张,课件,废墟的召唤,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废墟印象 废墟印象 废墟成因 https://www./video/BV1BP4y1b7Gk 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与复原的圆明园 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巴尔扎克 废墟的召唤 宗璞 废墟向谁发出了怎样的召唤? (重点关注本文写景以外的文字,尤其是作者与年轻人的争辩) 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为民族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自读感悟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几处废墟的描写写的是怎样的景?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自读课文,划出情感词) 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寂寥,荒凉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阅读课文描绘夕照景色的段落,体会景色的变化与作者寄托的内涵。 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艳丽、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从景色中感受到作者的心情由阴———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第19段的景物描写有何深意? “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小结 作者对废墟的描写,从冬日的暮色到来日春天的生机勃发,我们从中可以读到历史的苍凉感与厚重感。 写什么? “废墟”———圆明园的景 “召唤”———改革,振兴 情融于景 作业 那么,废墟的归宿究竟是什么?重建还是保留,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对此你怎么看?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你的看法。 正音 远瀛观(yínɡ ɡuàn) 窈窕(yǎo tiǎo) 柏油路(bǎi) 热忱(chén ) 甲胄(zhòu) 停滞(zhì) 充塞(sè) 嗫嚅(niè rú) 断碣(jié)残碑 绮(qǐ)辉 迤逦(yí lǐ) 窸窣 (xī sū) 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做编辑。著作有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集《风庐童话》、《宗璞散文选集》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孙犁评价她的散文说,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细节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就有对 自然的感悟,就有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宗璞有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教学目标: 1.运用上节课学过的阅读分析文章的方法,分析本课。 2.理解本课的主题,掌握作者的写法。 圆明园是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凭吊它,怎能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她感悟到了“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你从哪读到的 朗读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思路与文章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是如何安排结构、组织材料的呢?读完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请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浏览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整体感知,心有提纲 题目入手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 写了什么 内容? 召唤了什么?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怎样写? 融情于景 废墟的召唤 景 主旨 景 主旨 1—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