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246186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学情评估(含答案)

日期:2024-06-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11509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 cover
第三、四单元学情评估 第Ⅰ卷(选择题 60分) 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他出生于广东香山,曾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通过行医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材料中的 “他”是(  ) A.洪秀全 B.孙中山 C.康有为 D.鲁迅 2.甲午中日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感到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徒然仿效西方的军事技术、生产技术已不足恃。为此他们掀起了(  ) A.变法与革命运动 B.“实业救国”的浪潮 C.民主科学的思潮 D.工人与农民运动 3.报刊、著作是思想信息的载体,是传播思想的中介。以下著作(报刊)中,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是(  ) A.《警世钟》 B.《知新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4.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而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B.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C.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5.1907年到1911年之间,著名的进化团和春阳社先后用新剧形式演出过《秋瑾》《徐锡麟》《东亚风云》等剧目。这些新剧皆以反映当时的政治情绪为宗旨。这里的“政治情绪”主要是指(  ) A.师夷长技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清政府的统治日薄西山。在南方,革命党人正酝酿着一次大的起义……1911年10月10日,伴随着不慎引爆的炸弹声,这场起义终于爆发了。”据此判断,这场起义是(  ) A.武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广西起义 7.在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远在海外并未直接参与,但我们仍称他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这是因为他早就为革命播下了火种。“火种”是指(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8.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如图①处所示道路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9.从1911年10月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发动起义,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各地纷纷宣布独立是响应(  )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 C.北伐战争 D.护国战争 10.“(历史上)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更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材料意在肯定孙中山(  ) A.提出了三民主义 B.推翻了封建制度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领导了国民革命 11.鲁迅的短篇小说《药》发表于1919年5月的《新青年》,描写了革命党人夏瑜的血被蘸了馒头,当作“药”给患痨病的小栓吃的故事。故事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打击帝国主义 B.没有真正唤醒民众 C.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2.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直到临终前还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孙中山提出“革命尚未成功”的原因是没有(  ) A.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实现国家真正统一 13.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14.有人曾评价近代某次革命:“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这次革命(  ) A.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