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266374

第11课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37898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1课,短文,两篇,承天寺,夜游,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第四年,像无数个普通的夜晚那样,他正“解衣欲睡”…… 偶遇月色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在你的想象中,这是一片怎么样的月色?带给了当时苏轼怎么样的感受? ( )的月色( )入户 这是一片清朗皎洁的月色, 这是一片薄如蝉翼,透似轻纱的月色, 这是一片懂情多情的月色…… 带给了苏轼不期而遇的快乐 在这样快乐的时刻,苏轼想到了谁?为什么?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 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 高超逸之人。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能有知己共赏明月,岂不快乐! 与知己心有灵犀,岂不快乐! 闲适漫步在月下,岂不快乐! 共赏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景妙在何处呢?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你能展开联想,用恰当的比喻和想象描写这一片月景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有竹柏之影,似藻、荇交横。 错觉的恍惚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多么快乐! 感怀月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句话符合常理吗?你是如何理解此处的“闲人”呢?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在回京途中至常州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号“文忠公”。 《记承天寺夜游》正是写于他被贬官,谪居黄州之时。 “闲人” 看似是自嘲无公务繁忙的“清闲”,实则在表达自身高雅的情趣,闲适旷达的心境。 《定风波》 苏轼(元丰五年作)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闲人” 也夹杂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看似是自嘲无公务繁忙的“清闲”,实则在表达自身高雅的情趣,闲适旷达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被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多少复杂感慨在其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