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270334

11短文二篇之《记承天诗夜游》课件(共39张PPT)+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1510698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短文,二篇,记承天诗夜游,课件,39张,PPT
    (课件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宋·苏轼 记 承 承 天 天 夜 游 寺 寺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 知识与技能 -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 壹 ·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文《赤壁赋》《石钟山记》,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唐宋八大家: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 背景链接 《苏轼文集》卷七十一 (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丰二年 (1079) 苏轼因对王安石新法持有不同意见,以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元丰三年 (1080)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元丰六年 (1083) 作者在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写下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 文体知识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 遂 寝 与 藻 荇 横 柏 吾 suì qǐn yǔ zǎo xìng héng bǎi wú · 贰 · 初读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 朗读课文 提示 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ù)年号(1078—1085) 门 高兴的样子 记承天寺夜游 疏通文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就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院子里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疏通文意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疏通文意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古今异义 (1)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相处 (2)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古今异义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