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一、教材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作,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记录古代城市生活的风俗画卷。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画长卷的艺术魅力以及其画面构成,借助画卷探究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与绘画原理。 二、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时候,语文书上有《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一课,所以对《清明上河图》有一定的了解。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电视剧较多的了解片面的古装生活,但是对于真实的古代城乡生活面貌不了解,也充满好奇。教学中通过多个《清明上河图》画卷中场景引导学生看图、识图的同时去解析画作中的画面构成,更深层次地解析画作,为更好地国画教学打基础。 3、设计创新点: 1.让学生课前画一画,通过精析全卷某一个画面,引开到全卷的画面分析,以小观大,更适合长卷式的画作分析。 2.通过吸铁石的任务拼摆,玩中学,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3.多种样式的学习单设计,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画面尝试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课后也可通过学习单的分享能尝试多样的画卷分析手段。 4.让学生去体验回答,观看画作,再通过故事等多种形式来感受画卷的精彩以及画家的精湛的绘画技巧。 四、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讨论、摆等方法了解《清明上河图》,并认识手卷这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细究画面的构成和游走式观察在画作中的运用,学会表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探究作品的内容、构成形式、游走式观察的绘画原理。 3.感受《清明上河图》,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并简单表述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重点:了解《清明上河图》,并进行简单的画面分析和语言评述。 教学难点:《清明上河图》画面安排,散点透视在画面中的运用,尝试用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去解析画面。 六、程序设计: 七、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任务型绘画作业、纸、笔等 教师:课件、原作大小《清明上河图》作品、学习单、材料包等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一艘装满货物的轮船正在河道上航行,刚过一个湾,眼见马上要到桥下了,可是庞大的船身似乎要和桥来个亲密接触,还有船上那高高翘起的桅杆还没有收下,如果你是在桥上或者岸边的行人,眼看要发生很大的交通事故,你此时最想怎么做?如果你的是船上的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现在最想干嘛?课前作业布置,学生完成。 师:你为什么这么画?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画面回答。 【设计意图】课前根据情境让学生绘制人物,根据已有经验再观画作局部,感受画面中人物的精彩。 二、纵观全画 师:在历史上也曾经发生了这样的是事情,还被以为画家记录了下来。出示清明上河图汴河码头部分的片段。找找画面中有没有和你画的相似的人物出现?学生回答。(板书:汴河码头 图) 师:细看,画面中画家是如何来表现这个场景的?学生回答,教师简述。船上,一波人要赶快把竖立着的桅杆放下,一波人在努力的调转方向,让艘船从虹桥的中间最高处穿过。还有的人从桥上抛下绳索帮助他们,解救他们。这个过程可能太惊险,就连河对岸的人都在关注这艘大船的动向。 师:你们觉得最终这艘船安全的行驶过虹桥了吗?学生回答。 师:画的这么精彩的作品它究竟会是多大呢?请用手比划一下。学生拿手比划画面的大小。 师:在这段画面中,只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其中一段画面。出示课题:清明上河图(板书) 师:出示《清明上河图》原图比例相同作品虹桥部分。原来表现地这么仔细的一段画面只是这幅画中一小部分,那它原图究竟有多大呢?教师将画卷放在桌面,左手慢慢地展开,右手慢慢的卷,一点一点慢慢地看。这样又长又窄的长卷艺术作品在中国的历史上非常的多,文人墨客取名为手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