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305228

四年级下册语文 1 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133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平乐
  • cover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写一个很简单的字“居”(板书),由这个“居”字,你想到了什么? 师:是呀,有了居住的地方就有了家,有了家人,心就安了。 2、理解“吴音” 师:与北方语言相比,有轻细、柔软的特点,被称为吴侬软语,现在江苏、浙江一带也叫吴音,是他们那个地方的乡音。同学们,你们看,居住在他们的地方,说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乡音,就构成了一个个故事,我们的文人墨客就用他们的笔书写着他们的故事,或成篇章,或成诗词。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一位词人,品读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词,体会韵味 1、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间隔号左边的“清平乐”是词牌名,右边的“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读了题目,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师:多美的田园风光呀!纯朴的乡村,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不禁想起了清代高鼎的《村居》。 生齐背《村居》。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教师讲述: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也叫上片、下片。上阕和下阕之间,读的时候要稍微停顿一下。 师:古人诵读时常伴有动作,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让我们手舞起来读上阕,下阕我们足蹈起来,踏歌而行。 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后齐读。 三、细细品味,理解词的意境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又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看到怎样一幅画面呢? (1)生答看到的画面,老师用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或画面,并指导朗读。 (2)一幅幅画面就拼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仔细瞧,画中似乎还缺少了什么? (播放溪水声) 这溪水怎么流? 师:小溪流呀流呀,就把这村居的茅屋呀,豆田呀,池塘呀这些散落的珍珠穿了起来,快看就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真应了古人那句“绿水人家绕”。有了这小溪,就为这村居赋予生命最美的灵动,让我们和着这溪水,再来读读《清平乐·村居》。 谁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2、重点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理解:相媚好 相媚好是怎么的好?他们是如何夸赞对方呢?角色扮演体会“相媚好”。 再次创设情境,翁媪夸儿子,你想先夸谁?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 说:“ ”。 “大儿锄豆溪东”读到“锄”字,你想到了哪首诗?“中儿正织鸡笼”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织鸡笼的样子。(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 3、重点理解“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字是什么意思?把你说的意思送进去读,感觉好不好,为什么?(体会“卧”字的妙用) 文中的小儿就是俯卧,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同学以手代脚丫悠闲地动,使小儿悠闲得意的心情跃然纸上。理解“亡赖”的意思,讲解古今异义。指导赖的书写。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此时此刻,看到这淘气可爱的小儿,听着看似责备,实则宠爱的声声亡赖,感受这一家五口的“醉”与“最”,他心情如何? 师: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老者有所养,所以村居在心里,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吗?村居村居,可以叫安居,安居才能乐业,才能让词人陶醉、沉醉!他在陶醉之余,又想些什么呢? 4、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师生齐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出示课件) 介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