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319491

第15课 《驿路梨花》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879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5课,驿路梨花,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驿 路 梨 花 彭荆风 1.回顾略读的方法。 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遇到生字词或者跟阅读重点无关的地方,可以跳读…… 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后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里的故事。 3.按照时间来复述课文,再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看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归纳: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1.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 ” 这一疑问来展开故事情节? 明确:“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2.文中的哪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做好事的时间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人物 做好事的时间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我和老余 现在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 现在 送粮食,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尽力补上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人 一群姑娘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解放军 十多年前 砍树割草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 解放军盖小屋后 照料小屋 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3.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设置了几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第一次误会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这正是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感染下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次误会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原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三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好处: 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的描写,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课堂小结 1.从题目猜想文章内容; 2.顺着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布置作业 1.思考“思考探究”三,完成“积累拓展”四。 2.阅读《火车上的见闻》一文,完成文后练习题。 1.读课文,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说说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实写;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虚写;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2.朗读这些描写梨花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对全篇结构所起的作用。 点拨:分析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应注意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具体位置。 (1)在开头:开门见山,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等; (2)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3)在结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