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336972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文专项汇总(学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6次 大小:9461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2-2023,学年,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 cover
【期末复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quē) 襄陵(xiāng) 绝(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 飞漱(shù) 御风(yù) 猿鸣(yuán) 曦月(xī) 素湍(tuān) 长啸(xiào) 郦道元(lì) 林寒涧肃(jiàn) 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阙,同“缺”,空隙,缺口。 【词类活用】 【例】略无阙处。 奔: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例】虽乘奔御风。 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例】回清倒影。 霜:名词作动词,下霜。 【例】晴初霜旦。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例】空谷传响。 省略句 【例】(两岸)重岩叠嶂 4.文脉梳理 山———连绵(略无阙处)、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奔放美(夏水襄陵,朝发白帝,) 水—春冬———清秀美(素湍绿潭,清荣峻茂,兼有怪柏,良多趣味) 秋———凄婉美(林寒涧肃,哀猿凄异) 5.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①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抽身朝政,从自然山水中寻求精神解脱。 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山绘水,既表明自己所好,又表达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在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文辞清丽,结构巧妙,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②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等又摘出苏轼议论王安石新法的诗句,指责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苏轼终于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只能作有职无权的闲官。《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正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苏轼初到黄州时,最初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生活得很寂寞。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