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378494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1349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历史,八年级,下册,5课,三大
  • cover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地位和相互关系、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三要素。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三大改造解决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即把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比较1950—1952年土地改革和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认识二者的区别,并梳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史料实证:通过比较三大改造前后,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及其影响,论证“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观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4.历史解释:通过总结三大改造的原因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2.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社会主义好》唱道:“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教师讲述: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史料展示: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9月大规模开展,到1952年底基本结束,大约有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总数约七亿亩的土地和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包括297万头耕畜,3954万件农具,3708万间房屋,105亿斤粮食等。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计算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297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结合史料和教材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学生回答:①人均可分得土地约2.33亩。②约100人可分得1头耕畜。③原因: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4..教师总结:1950—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对此,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5.史料展示: 材料 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者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6.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及课本内容回答,国家是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学生回答: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7.教师提问:为了推动农业合作化国家,采取了什么原则和方法?农业合作社经历了哪几个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