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387037

初一(秋季)第1次课文言文停顿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4次 大小:1195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初一,秋季,1次,文言文,停顿,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秋季初一第1次课 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基本考点】 1、实词: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2、虚词:之、而、以、于、为、其、然、则、焉、乎、者、也、虽、矣…… 3、文言句式: 省略句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4、文章理解 人物品质 学习启示 【基本方法】 读、译、联、思 1、读:读出节奏,停顿,情感,不破读 2、译:能对照文言文的对译,倒装翻译时候需要顺装,省略句翻译得时候要补出省略成分。 3、联:最难的地方可以用组词法,同义词,近义词更换法联系上下文突破。 4、思:想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教育意义。 A、向文中的人学什么。 B、不向文中的人学什么。 第一考点:朗读停顿 (一)自然停顿,就是按照句子的停顿,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因为文言文本来没有标点符号,按照标点符号产生的停顿就是自然停顿。 例如:转折词前必须停顿(则,而,却,可,然)(环而攻之/而不胜) 文言文多对句,对偶句之间停顿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的停顿 例:至,夫,若夫,盖,故,惟 2、句末语气词是一个句子结束的标志。 “之”“乎”“者”“也”“焉”“为”“耶”“矣”“哉”“何”“欤”如:①余闻之也/久。 3、文言文的固定结构要整体连读 如:“如……何 ” “得无……乎” “孰若……”“若……何”“何有……哉” “岂……乎” (二)逻辑停顿:一个句子内部的朗读停顿叫逻辑停顿。 1、单音词后停顿 例:A.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B.可/以一战 C.荆之地/方千里 2、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例:A.先帝/不以/臣卑鄙 B.永之人/争/奔走焉 3、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连读 例:其一/犬/坐于前 4、一个句子主语后常停顿,“吾”“余”“予”“我”“汝”“尔”“乃”“尔”“其”“汝等”“寡人”“朕”“君”“阁下”“足下”“尔曹”等,人名、官名、地名、物品名、季节、节日、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后要停顿。 如: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上/使(之)外将兵 5、介词所领起的短语是一个整体,介词前和宾语后各停顿一次。 如:老泥在教室上课 老泥上课在教室 躬耕/于南阳 于+名词 舅舅伐木/于深山中 6、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如:“至”、“夫”、 “盖”、 “若夫”、“故”、“惟”“至于”等 转折连词和一般连词前后都要停顿。 如:“而”“则”“却”“然”“然而”“然后”“然则”“遂”“虽然”“以是”“是故”“是以”“虽”“即而” “以是”“于”“以”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7、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停顿的标志。 “既而”“俄而”“倏尔”“已而”“未几”“良久”“忽”“忽然”“顷刻”“少顷” 8、文言文多骈句,或33、44、55、66、77,这些句子往往对仗整齐,要按照规律去判断停顿。 如: 衔远山/吞长江。 朝而往,暮而归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人物对话时候遇到“云”“曰”“道”后面要停顿。 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古代两个单音词之间要停顿,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可/以为师矣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荆之地/方千里 e而乡邻之生/日蹙 f中/间力拉崩到之声 句子停顿达标检测 一、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2、衔 远 山,吞 长 江。 3、受 任 于 败 军 之 际,奉 命 于 危 难 之 间 。 4、中 间 力 拉 崩 倒 之 声。 5、然 得 而 腊 之 以 为 饵。 6、至 于 负 者 歌 于 途 ,行 者 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