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六国论 同步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音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sàng,灭亡),率(shuài,全都)赂秦耶 B.思厥(juè,他的)先祖父,暴(bào,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洎(zì,等到)牧以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不终也 D.胜负之数(shù, 命运),存亡之理,当(dàng,假如)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答案:A 解析:B项,厥(jué ,他的)。暴(pù,暴露)。C项,洎(jì,等到)。谗(chán,在别人面前说某人的坏话)。D项,当(dāng,假如)。 2.选出名词活用作状语的一项是(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答案:B 解析:日,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3.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答案:A 解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败二次而打胜三次 B.是故燕国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所以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胜利失败的命运,生存、死亡的道理,应当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结局)或许不是轻易可以确定的 答案:C 解析:连却:接连打退。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5.联系课文,请想一下,作者强调“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意在说明( )。 A.先辈创业艰难,国土逐渐增多 B.先辈创业艰难,后人守业不易 C.先辈创业艰苦,成就功业有限 D.先辈创业艰难,后人本应珍惜 答案:D 解析:【对应文段】: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未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解释加点的文言虛词的用法。 (1) 以五倍之地: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2) 而未免于灭亡: 而见利之浅: 答案:(1)凭借,介词(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来,连词(来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2)却,转折连词(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无实意,顺接连词(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 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D. “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答案:C 解析:以攻山西千里之秦: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的说法错误。与天下诸侯“五倍之地,十倍之众”相比,秦国谈不上“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3.对“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 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 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 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 答案:B 解析:自安:保全自己。以为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