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40657

高中语文 第4专题 赤壁赋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9次 大小:8292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高中,语文,专题,赤壁,赋学案,苏教版
  • cover
江西省吉安县油田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学案 第4专题 赤壁赋 问题导学 1.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2.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赤壁赋》中“水”与“月”的论述与苏轼的人生观有何关系? 4.苏轼认为,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 自主探究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的。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文法导析 1.“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文章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 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多了些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抑扬顿挫,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本文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文章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2.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声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听觉。 而文中的对仗句,使语言声韵和谐。如“诵明月 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相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请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个哲理性写景抒情片段,300字左右。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 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2)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 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 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佳作片段 他曾经在赤壁的月夜,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