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437973

第11课 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9次 大小:232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1课,短文,两篇,同步,训练,答案
  • cover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1.短文两篇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答谢中书书》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多种视觉相结合的手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再平视“清流见底”。 B.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晓雾将歇”是静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景。 C.本文借书信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D.本文作者在书信中描山画水,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xiē) 怀民亦未寝(qǐn) B.沉鳞竞跃(yuè) 盖竹柏影也(bó) C.夕日欲颓(tuí) 遂至承天寺(suì) D.藻、荇交横(xìng) 步于中庭(tíng)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5.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 二、填空题 6.“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 7.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字通明,自号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作者是_____,字子瞻,号_____,是_____代的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弟弟_____合称为“_____”,三人均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景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10.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