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45857

《杜甫诗四首》课件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7305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杜甫诗四首,课件
  • cover
课件59张PPT。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 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惊奇的误会。 误会的事,往往是在人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不能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发生的。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其后果更是难以想象。 修身名句·美德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赏读:有才德的人不会孤独,必定有人追随。有才德的人得人心。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周语》 赏读:如登:如登山,比喻难。如崩:如崩塌,比喻接受正确的意见如登山一样地难,接受错误的意见像崩山一般容易。也就是说,听取忠言需要勇气。 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礼记·坊记》 赏读:尊重他人胜过自己,先为别人着想。这是人的美德的体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赏读:抵御寒冷没有比加厚的毛皮衣服更好的了,想制止别人的诽谤,没有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更有效的了。人正不怕影子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言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2.写作背景 (1)《兵车行》一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大募两京(长安、洛阳),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表现了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2)《登岳阳楼》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3)《登高》一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