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466290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40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174168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9课,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
  • cover
(课件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通过观看视频和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名词解释】 一 淝水之战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交往中的冲突) (交流中的融合) (交融中的发展)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兵戈声中现交融 ———淝水之战 ◎建康 ◎洛阳 ◎长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匈奴、鲜卑、羯、氐、羌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洛阳 ◎长安 ◎建康 前秦 东晋 376年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对峙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1)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2)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苻坚企图统一中国。 一、淝水之战 贰 叁 时间 双方 人数对比 结果 特点 典故 影响 383年 前秦-东晋 80万VS8万 东晋大败前秦 以少胜多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淝水之战 以少胜多的战役: —、淝水之战 ① 强征士兵,拼凑军队,军心不齐。 ②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③战线过长,士兵疲于应战。 ①虽然兵少,但都是精锐。 ②内部团结,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得当 前秦 东晋 在淝水之战中,拥兵80多万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 二·改革潮流促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的兴起和发展 4世纪后期(386年),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与南方刘宋王朝对峙,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鲜卑族 农耕 为主 游牧 为主 定居 逐水草 而居 比较 完备 相对 落后 先进 相对 落后 ②:社会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①:鲜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材料一:“北境白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肮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南朝谢灵运 译:北方长期以来受到少数民族的战乱之苦,赋税征收不上来,农民破产严重。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译: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1、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467年-499年) 杰出政治家、改革家 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汉姓元,又称元宏。年幼登基,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本是汉人,受冯太后影响,孝文帝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孝文帝 2.改革目的: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用文治移风易俗;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内容: ①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王肃《悲平城诗》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 (北齐)魏收《魏书》 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项目 平城 洛阳 位置 经济 政治 军事 位置偏僻,气候干旱,交通不便 地处中原,气候湿润,交通便利 产粮有限,不能满足人口需求 农业发达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当时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便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