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471223

第四、五章知识点总结梳理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日期:2024-05-1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62次 大小:2047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四,地理,必修,2019,人教,高中
  • cover
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四、五章知识点清单 目录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 第二节 土壤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一、喀斯特地貌 1. 概念:在适当的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中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 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 分类: 地貌分类 具体地貌类型 成因 备注 地表喀斯特地貌 侵蚀地貌:溶沟、洼地、峰林等 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地表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地下喀斯特地貌 侵蚀地貌:溶洞 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但溶洞中的堆积物则是由流水的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 堆积地貌: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 流水的化学沉积作用 3.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 (1)有可溶性岩石。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就是石灰岩,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2)岩石具有一定的裂隙。岩石中的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就会有越多的地表水渗透到地下,从而发生化学溶蚀和沉积作用。 (3)高温多雨的气候。降水越多,温度越高,化学溶蚀和沉积作用就越强烈,喀斯特地貌就越容易发育。 4. 喀斯特地貌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1)地貌:地表崎岖,地下溶洞和地下暗河发育。 (2)气候:气温较高,降水丰沛。 (3)水文: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4)土壤: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5. 溶洞与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的不同成因 (1)溶洞的形成原因是石灰岩中的碳酸钙()被溶蚀,其化学方程式是: 。而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则是由流水的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其化学方程式是: 二、河流地貌 1. 河流各河段地貌的分布及成因 (1)上游:以侵蚀地貌为主,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形成“V”形谷。 (2)中下游: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河谷两岸一般发育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在地势平缓的地区,常常形成“S”形河道,即河曲;洪水泛滥时,有可能形成牛轭湖。 (3)河口: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多发育三角洲。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耕。 2. 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1)牛轭湖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河流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在地势平缓的平原地区,由于水流速度很慢,河水以侧向侵蚀为主,河流侧向自由发展逐渐形成河曲。河曲受到流水的作用,在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由于河水不断冲刷河岸,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两个弯曲的部分距离也越来越近,一旦河水上涨,河流又取直道前进,河水就会从裁弯的地方流走,这样 就留下了一个被隔绝的弧形河道,形成牛轭湖。其形成过程也可用下图表示: (2)牛轭湖的分布规律:由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 首先,在地势平缓的地区,河流的侧蚀作用明显;其次, 河流径流量大,才能使得河流的侧蚀作用较强。故牛轭湖 一般分布在地势平缓、河流密布,且河流径流量较大的地区。 所以,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是牛轭湖较多的地区。 三、风沙地貌 1. 分布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 分类: 类型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分布规律 风蚀地貌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大的区域 风积地貌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沙丘(有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之分)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小的区域 四、海岸地貌 类型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