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章 麻醉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麻醉前病人的护理 第三节 麻醉后病人的护理 学习目标 1.掌握麻醉后病人的护理措施。 2.熟悉麻醉的分类、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和方法。 3.了解麻醉方法和常用麻醉药物。 第一节 概述 麻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手术病人整体或局部痛觉暂时消失,以达到无痛目的的方法。理想的麻醉能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达到安全、无痛、肌肉松弛的目的。麻醉的种类和分类方法很多,按照麻醉作用的范围可分为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三类。 一、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局麻的优点是病人神志清醒,对重要器官功能干扰轻微,并发症少,且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性好;缺点是对于范围大和部位深的手术时止痛、肌肉松弛不够彻底。因此,局麻多适用于较表浅、局限的小手术。 (一)常用的局麻方法 1.表面麻醉 利用渗透性能强的局麻药,使其作用于黏膜阻滞浅表的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称为表面麻醉。临床上常用药物有0.5% ~1%丁卡因、2% ~4%利多卡因。常用的表面麻醉有:①咽喉、气管、支气管喷雾法;②鼻腔黏膜填敷法;③眼部滴入法;④尿道内灌注法。 2.局部浸润麻醉 将局麻药按组织层次注射在手术切口组织中,阻滞神经末梢的传导,称为局部浸润麻醉,是应用最广泛的局麻方法。常用药物有0.5% ~1%普鲁卡因、0.25%~0.5%利多卡因。一般用于较小范围的手术。 3.区域阻滞麻醉 将局麻药注射在手术区的四周及基底部,阻滞通向病灶的神经末梢和细小的神经干,称为区域阻滞麻醉。适用于小肿块,小囊肿切除术及组织活检等。常用药物是利多卡因。 4.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丛)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无痛的麻醉方法,称为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常用的神经阻滞有颈丛、臂丛神经、肋间神经、指(趾)神经、阴茎神经阻滞等。常用药物是利多卡因。 (二)局麻药物 按照化学结构不同,局麻药物可分为两大类: 1.酯类 如普鲁卡因、丁卡因等。一般酯类可发生药物过敏反应,使用前应常规进行药物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使用。 2.酰胺类 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酰胺类极少出现过敏反应,故对酯类过敏者可用此类药物。 二、椎管内麻醉 将局麻药物注入椎管内,暂时性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无痛的麻醉方法,称为椎管内麻醉。根据局麻药注入的部位不同,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时病人意识清醒、镇痛效果确切、肌肉松弛良好,但对循环、呼吸功能影响明显,对内脏牵拉反应抑制作用较弱。 1.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是指把局麻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暂时性阻滞脊神经的传导的麻醉方法。适用于2~3小时以内完成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及会阴部手术。一般选腰部L3~L4或L4~L5间隙作穿刺点,故简称腰麻。病人取侧卧、低头、弓腰、抱膝姿势。其优点是止痛完善,肌松弛良好,操作简便;但生理干扰大,已逐渐被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取代。 2.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是指将局麻药物注入硬膜外腔,阻滞部分脊神经根,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醉的方法,简称硬膜外麻。适用于颈、胸、腹部、会阴、四肢的各种手术,尤其适用于上腹部手术。其优点是受抑制的脊神经较腰麻少,生理干扰轻,安全注射的范围大,而且不受手术时间限制,故临床应用的范围较广。硬膜外腔毗邻蛛网膜下腔,若穿刺时用力过大误入蛛网膜下腔,由于硬膜外腔用药量较腰麻大,将会出现全脊髓麻醉的严重后果,病人呼吸和循环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三、全身麻醉 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病人意识及全身痛觉暂时性消失的麻醉方法,称全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