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517656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06-26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190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地理,区域,教案,划分,下册,四大
  • cover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地理差异 日期 课型 新授 执教人 案序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七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地理。中国地理内容氛围总论和分区两大部分,七年级教材安排上册讲述总论,下册讲述分区。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因其内容更接近区域地理,所以安排围分区部分的起始篇。 四大地理区域是综合自然和人文特点而划分的,所以,区域界线与主导因素的接线不完全一致。四 大地理区域中,每个区域特点鲜明,互相之间差异显著。由于四大地理区域是全国第一级的综合区域,所以,每个区域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教材重点说明区域内部差异明显,为后续第六至第九章讲述四大地理区域中的次一级区域做好铺垫。教材突出确定四大地理区域界限的主导因素,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和差异。 2.学生分析 本章内容较少,且多为学生已熟悉的,特别是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七年级上册在讲地形、气候等内容的时候多有涉猎,学生掌握内容较好,个别学生稍有差池可以借此机会进行良好巩固。 本课前半部分主要讲气温、降水、地势等的差异所导致的自然环境差异再到人文差异,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应该让学生明确这样的一个思路,避免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只听知识点,不能很好的理清学习思路,导致日后做题过程中产生推理困难。 同时上学期学生已经对地理学习的一些方法有简单涉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根据所学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并总结,下学期,将继续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有的放矢。 二、教学的具体目标 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 划分方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 放 的 导 入 一、激趣导入: 寒暑假想去我国哪里旅游?为什么? 引出我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的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大,冬季气温差别大,东西跨经度广,降水差异大,加之地势复杂,进而导致我国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有较大差异,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的地理差异。 学生观察图片直观感受中国的地理差异。 生活中你还了解哪些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别大的例子呢?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二、新授: (一)、地理差异显著 1.气温、降水、地势差异及其导致的自然环境差异 (1)学生据图5.1回顾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 这种特点对自然和人文各有什么影响,试各举一个例子。 特点: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影响:自然环境:植被自南向北呈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变化;人文:冬季自南向北的人们穿的衣服逐渐变厚,更加注意保暖。 (2)据图5.1回顾我国东西部、南北部降水差异 这种特点对自然和人文各有什么影响,试各举一个例子。 差异:我国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影响:自然景观:东南沿海树木郁郁葱葱,西北内陆沙漠广布;人文:(交通)水运是东南沿海的运输方式之一,而骆驼则是西北内陆地区独特的运输工具 (3)据图5.1回顾我国地势特点 这种特点对自然和人文各有什么影响,试各举一个例子。 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影响:自然环境:(气候)同纬度气温更低,气候高寒,雪山连绵;人文:因气候高寒,种植青稞,而非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