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517956

专题14 说明文阅读-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四川专用)(含解析)

日期:2024-06-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7次 大小:899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专题,选题,专用,四川,语文,中考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四川专用) 专题14 说明文阅读 (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百年风流华西坝 ①成都南门外有一个叫“华西坝”的地方。若向成都人打听它,他们准会热情又自豪地回答你:晓得,晓得。 ②华西坝原为前蜀皇帝王建的蜀宫别苑。1907年,华西协合大学临时管理部在这里购买土地作为校址。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于是,学校所在的这片平坦开阔之地就被称为“华西坝”。 ③坝因校而名,校依坝而建。英国建筑家因地制宜,设计的校园中西合璧:青砖黑瓦与拱廊浮雕相得益彰,绿窗红门和如茵草色相映成趣。随着校园的扩大与环境的美化,华西坝成了成都人向往的胜地。“柳塘压雪”“晚钟荷影”等美景更是被成都人津津乐道。时至今日,华西坝依然保持网红打卡地的热度。 ④抗战时期,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先后迁至华西坝。华西协合大学与它们联合办学:校舍共享,课程共建,行政共管。一时间,华西坝大师云集,灿若星河。陈寅恪、朱光潜、李约瑟、海明威等都曾在此设坛授课。这段厚重的办学历史为华西坝的发展注入独特的文化基因。 ⑤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重组,华西协合大学改建为四川医学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四川大学。百余年过去,如今的华西坝已是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作为享誉世界的医学高地,“华西坝”这个名字在时光流逝中承续着历史给予的风流。 (摘自《成都文学地图》,有删改) 乙 叩问华西坝 ①华西坝得名不过百余年,就由成都南门外的普通乡村化身为蜚声中外的文化地标,令人赞叹之余,也引人思索:这种变化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②“兼容并包”方能脱颖而出。华西协合大学的办学者一直以“兼容并包”为办学思想,在主动接纳现代文化时,又坚守传统精粹:校园中西合璧,教师中外皆聘,课程博观约取,教学双语并重等。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爆发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华西坝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引领着时代文化的风潮。 ③“敢为人先”才可创新发展。华西协合大学引入牛津、剑桥的管理体制和哈佛的课程体系,讲授西方现代医学、药学等,率先在中国西部高校实行男女合校,延聘中外名家授课讲学……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开此先河需要极大勇气,但正是这份“敢为人先”,给华西坝带来了持续的创新和发展。 ④华西坝带给人们的启示远不止于此。今天,这些宝贵的经验仍将在成都的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自“红星新闻”等,有删改) 1.华西坝依靠什么成为“蜚声中外的文化地标”?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条作答。 2.甲乙两文相互关联,两文开头都引出对象,二者所引对象是否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3.如果将甲乙两文按序组合成一篇新的文章,下面哪一项更适合放在甲乙两文之间,作为二者的衔接句?请作出选择并结合两文简述理由。 A.我们既要走近华西坝,还要走进华西坝。 B.我们既要叩问华西坝,还要了解华西坝。 C.我们既要欣赏华西坝,还要建设华西坝。 【答案】1.①中西合璧的美丽校园;②厚重的办学历史;③“兼容并包”的思想;④“敢为人先”的勇气。 2.不同。甲文开头引出的是说明对象“华西坝”,乙文开头引出的是论述话题“这种变化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3.选A.“走近华西坝”承接甲文对华西坝百年发展历程的介绍,“走进华西坝”引出乙文对华西坝文化内涵的论述。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第③段“坝因校而名,校依坝而建。英国建筑家因地制宜,设计的校园中西合璧:青砖黑瓦与拱廊浮雕相得益彰,绿窗红门和如茵草色相映成趣。随着校园的扩大与环境的美化,华西坝成了成都人向往的胜地”可知,华西坝依靠中西合璧的美丽校园成为“蜚声中外的文化地标”; 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