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614246

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16张ppt)

日期:2024-06-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13964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纲要,上册,2课,诸侯,纷争,变法
  • cover
(课件网)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二课 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点有很多种说法,一般采用《史记》的记载,从周平王立国(前770年)起,到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朝建立(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东周 (1)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等 (2)战国七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姜姓国君,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的局面。(齐秦楚燕韩赵魏,东西南北到中间) 2.民族关系的变化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史料分析 据记载,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国800多个,经过春秋近300年的战争,到战国末年,只有七个主要诸侯国。这体现了国家走向统一的大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牛尊等生活用品的出现,说明牛耕进一步推广。 手工业 冶铁技术出现,分工更加细密 生产工具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水利工程 都江堰(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郑国渠、芍陂等 城市 战国时,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政治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崩溃,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方面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度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文化方面 士族阶层逐渐兴起,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思想动力。(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成为新兴地主) 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改革。 (2)作用: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 (2)措施: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3)意义:商鞅后来被杀,但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拓展: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项措施充分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思想。 孔子 (1)生平: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2)社会状况: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时代变化应有所改良。 (3)思想核心: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语》中。 (4)教育成就:①创办私学: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②整理典籍: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礼》《易》《春秋》,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老子 (1)生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2)主张: ①他将天地万物归结为抽象的“道”。 ②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