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616934

人音版一年级上册教案 《小鼓响咚咚》

日期:2025-10-20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13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音版,一年级,上册,教案,小鼓响咚咚
  • cover
教案精选 |《小鼓响咚咚》教学设计 课型: 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 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小鼓响咚咚》(选自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小鼓响咚咚》是一首简短、流畅、容易上口的儿童歌曲。歌词富有童趣和爱心,词作者以“咚咚咚”和“懂懂懂”的谐音关系,赋予“小鼓”以生命的灵气,教育小朋友从小要做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柔美的声音和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2.能和同伴一起主动探究小鼓的不同敲击方法,并体验音色特点。 3.初步懂得三拍子的强弱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教学难点:探究小鼓的不同敲击方法并说出音色的特点。 一 乐中求知———发现“强弱”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你们身边有许多小鼓,想不想敲一敲呢? (生自由敲击)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敲的呢?(师生共同探究找出不同的敲击方法,如敲鼓边、鼓面、鼓身……) 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样敲的呢?(师敲鼓面一次,鼓身两次,并敲出三拍子的“强弱弱”的韵律感)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敲了小鼓的哪些部位呢? 生:鼓面一次,鼓身两次。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敲击鼓面和鼓身有什么不同呢? 生:鼓面敲得重一些,鼓身敲得轻一些。 师:对,鼓面敲得“强”一些,鼓身敲得“弱”一些,连起来是“强—弱—弱”,让我们自己来试试吧。(生自己边唱边敲击出三拍子的强弱特点“强弱弱”)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敲击小鼓感受其音色特点并获得不同的敲击方法,并在逐步体验的过程中认知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这种探究式的引导既迎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的天性,又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 以听助学———感受歌曲 师:这种敲击方法非常神奇,它还能为歌曲伴奏呢。请看——— (师用以上敲击方法为《小鼓响咚咚》的旋律伴奏) 1.生模仿老师一齐为歌曲伴奏(师提醒学生要突出三拍子的强弱关系)。 2.师生用接龙的方式为歌曲伴奏。 3.男女小朋友用接龙的方式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充分体现“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这一原则。将新授歌曲作为小鼓伴奏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不断变换伴奏形式中反复聆听歌曲旋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听”会歌曲。 三 读听唱动———学唱歌曲 1.学习第一段歌词 师:有一位“鼓娃娃”他的本领也很大,他还会写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同时展示绘有鼓娃娃的图片) 展示歌词: 我 的 小 鼓 响 咚 咚 , 我 说 话 儿 它 都 懂, 我 说 小 鼓 响 三 声, 我 的 小 鼓 咚 咚 咚。 (1)师范读; (2)师领读,生齐读; (3)生齐读; (4)指2-3名学生读; (5)同桌互读。 2.学唱旋律 师:鼓娃娃写的这首诗被一位作曲家听到了,他呀给这首诗谱了曲,并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小鼓响咚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歌谱和歌词) (1)听范唱(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听); (2)对照歌词,边听范唱边对口型(提醒学生这个旋律我们在上个环节中已听过); (3)生齐唱; 师:这么好听的一首歌曲如果加上小鼓来伴奏那就更好了!让我们请出好朋友“小鼓”吧。 (4)生边唱边用小鼓伴奏; 师:动听的歌声、欢快的鼓声却吵醒了一位即将入睡的小宝宝,他呀对大家可有意见了,请听——— 3.学唱第二段歌词 (1)师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歌词后生自由朗读; 师:你们会演唱第二段歌词吗?自己试试。 (2)生演唱第二段歌词; 师:小朋友,小宝宝要睡觉了,你觉得用什么声音唱才是最合适的呢? 生:轻轻的、温柔的、甜蜜的…… 师: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知道怎样去关心体贴他人,来,让我们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