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622813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11-29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156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湿地,教案,地区,三江源,高原,教版
  • cover
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课型:新授课 班级(人数):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1.分析教材 三江源地区作为本章学习的重点,有两点考虑。一、三江源地区成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汇水区,是该区域高海拔地势、高寒气候与多雪山冰川、多湖泊和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是非常典型学习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素材。二、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有独特性的地理区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世界高海拔地区最大的天然湿地、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2.分析学生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但是,随着学生青春期的发展,叛逆现象严重,在学习上存在懒散和倦怠现象。 二、教学的具体目标 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 放 式 导 入 播放歌曲《故乡的三江源》,展示三江源地区的景观图片。直观感受三江源地区的环境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三江源的自然环境。 感受,并说出对三江源地区的认知。 指导读图法、引导法,为学生提供图文资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运用读图分析和归纳法,归纳北方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及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本活动围绕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设置问题情境,体验科学家是如何确定河流源头的,从中感受科学方法、探究精神的教育。特别是不同时期源头的变化,突出了科考资料在科研中的作用。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阅读课本P -P ,以及图9.16、9.17,回答一下问题。 (1)三江源名称的由来。 (2)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3)展示教材“三江”水量的数字?感受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 (4)提问:为什么这里降水不丰富,但却成为“中华水塔” (5)读数据,说出三江源地区输出水量占各条河流输水总量的比重是多少。通过数据说出“中华水塔”美称的由来 (6)数据对比,说出三江源地区水源对哪条河流的影响更大?简要分析原因 阅读课本中的图文资料,明确基础知识。 阅读事先准备好的三江源地区的降水资料,并请学生总结这里的降水特点。整理笔记,总结记忆。 开 放 式 延 伸 1.三江源地区为什么会成为许多大河的源头? 2.分别说出三江源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结合示意图,描述海拔高→气温低(高寒)→雪山广布→冰库→融化→地势不平→湖泊沼泽较多 3.明确湖泊和沼泽的功能有哪些? 4.完成课本 页,活动题目。 (1)源头:提供三江源头水系图,设置问题:散乱的源头水系图上,哪条才是真正的发源地?分组选任务。 (2)黄河源头在哪里?确定河流源头的划分原则:河流唯远,综合流域面积和流量。描画两条河流,一是为了定位,二是通过提供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而确定源头。 (3)考察长江方案多:本活动是对探源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在测量河流长度时,注意选好起点,用细线重合法化曲为直,借助比例尺量算各支流长度,进而对比长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7.正本清源澜沧江:通过实例说明河流唯远的原则在实际定源中的运用。 分析课本中的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认真倾听老师的分析,做到有效的分析问题,并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通过对课本中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中问题的分析,总结归纳“活动”中的三个题目的答案,记忆,河流确定源头的依据是: 河流唯远,流量唯大。 作业 设置 必做:归纳并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