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658941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9次 大小:634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吉林省,7月,答案,试题,语文,期末
  • cover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有声阅读的研究,目前已有不少业界和学界的讨论。有人把有声阅读看作传统有声读物在互联网平台的扩展,也有人把有声阅读看作电台广播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两者分别侧重内容呈现形态和传播呈现形态两个角度,但基本上都基于一个共同的认知前提,即认为有声阅读是互联网时代借助融媒传播的技术优势,让以“耳”代“目”的内容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 应该说,以“耳”代“目”确实体现了有声阅读最典型的外部接受特征。解放眼睛、回归耳朵让今人感觉到了格外的放松、便捷、愉悦,甚至是健康(视力保护)方面的优势。但是,如果只是仅此而已,那么有声阅读与之前的有声读物、电台广播就不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它从小众走向大众就我不到真正合理的解释。文字印刷的二维传播之所以能代替线性声音的一维传播,甚至不惜通过文本信息的两次转化(写作者生产过程的转化和阅读者接受过程的转化)来达到传播目的,就是因为其在信息传递中具备原始的一维线性声音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的可能性,具备可进行深度理解、逻辑分析的理性建构空间,具备内容的确定性和受众的可扩展性等等。这些媒介优势让印刷技术下的视觉传播,和原始的听觉传播相比,效果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如果今天的有声阅读重新提出了“耳朵”代替“眼睛”的可能,那也绝对不应该是简单的从二维平面传播退回到一维线性传播上去。 从媒介形态进步的角度讲,目前已有人提出了有声阅读是在数字技术下的三维立体传播的概念,但何为“三维”亦有不同理解。笔者以为,有声阅读的“三维”,是通过数字和互联网技术作为新的媒介形态,可以让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所具备的自由度(例如自由选择、反复阅读、快慢自主、空间扩展、理性思维等),在声音的线性传播形态中同样得以完成,再将传统声音传播下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独有特征重新接纳进来,达到融合一维传播和二维传播双方的优势。惟其如此,才能确立自身在人类阅读发展进程中的新地标。 (摘编自杨凤《有声阅读当不止于以“耳”代“目”》,参见2019年4月22日《中国艺术报》) 材料二: 《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总体规模达415.7亿元,增长率达18.23%。 阅读伴随着人的成长,也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近年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受融媒传播的数字化服务,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已达8亿人次,相比于2020年的5.7亿人次,其增长速度(增长规模令人惊叹。 通过文字语言获取信息的传统阅读形态,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阅读转型,即从原始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到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这一阅读转型,解决了原始有声语言传播的主体伴随性和转瞬即逝性的限制,拓展了阅读者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主动控制和调节权限,并形成了成熟完备的社会文化规约。这是社会文化行为划时代的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传播语言和传媒技术的进步。但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原本已经归入小众化《只针对少数阅读功能障碍人群的有声读物,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形成了“听读”的有声阅读新景观。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用耳朵完成“阅读”,这为人们的阅读行为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表面看来,数字化的有声阅读最大特点是解放眼睛、回归耳朵,重新让人们以“耳”代“目”,但本质上,有声阅读与原始有声语言传播存在根本区别。通过移动互联和数字技术,有声阅读保留了文字符号系统赋子阅读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