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659455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7次 大小:1039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南省,汇编,答案,阅读,文言文,试卷
  • cover
文言文阅读 河南省鹤壁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乙】同治戊辰冬十一月,余在青浦,赴章练塘勘争荡田案。归途飓风大作,舟在荡中颠簸不可泊,乃沿湖湑①行;又被风吹向芦苇中,篙舻无所施,任其飘泛。良久,见一小港,遂努力循之入,入里许,遇丛莽而浅,因击缆焉。随从之船皆四散不可觅。风稍定,夕阳且衔山,舟人方理篷索,余视滩际有小径,摄衣而登。行数十步,田畴绮错,麦已萌芽。野鸟饮啄于陇畔,见人不惊。随塍②左右,更数百步,得一桥,过桥,升高岸,睹炊烟数缕起木末,纵步赴之。约又里余,抵一村,屋多茅茨,编槿③为界,计十余家。稻堆在场,如比如栉,高下不一。男子舂揄,妇人织丝,皆熙熙有自得之色。顾见不速客至,鸡飞于坩④,犬吠于门,数人杂然问:“客舟避风至此耶 ”余应曰:“然。”余沿路叹息,谓此亦今时之桃花源也。 (陈其元《今时之桃花源》) 【注释】①滑(chún):水边。②塍(chéng):田间土埂。③槿:落叶灌木或小乔木。④坩(shí):鸡窝。 1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 非我莫属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向所志 寻根究底 C.处处志之 志怪者也 志存高远 D.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头头是道 14.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文章结尾写到了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刘子骥有何用意 (3分) 16.【甲】中“渔人”来到“桃花源”和【乙】中的“余”来到“今时之桃花源”的原因各是什么 他们眼中的“桃花源”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4分) 河南省焦作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7题。(共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 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