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685343

8.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695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
  • cover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体验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总结规律———揭示本质这一科学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究的创造精神。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知识基础:学生知道氧气跟镁、铁、铜、金等金属反应,均产生金属氧化物,但是反应条件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还知道铁、锌遇盐酸能够产生适宜收集的、平稳的氢气流;将铁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可得到硫酸亚铁和红铜。 认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和氧气、水、碳单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已经熟悉认识重要物质的化学性质,要以实验为突破口。 生活经验:生活中接触到常见金属铝、铁、铜、银等金属制品,例如金属炊具、金属导线、劳动工具、交通工具等。听说过“冶金”,知道金属保存不当容易生锈等。 2.学生学习评价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 学生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机械记忆,认识浅显,在酸、碱、盐学习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应用的不够灵活。 因此首先要注重知识的形成和理解阶段,突出主体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强调金属的活动性的判断依据,注重探寻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过程,在实际测定几种常见金属的活动性的活动中,由学生通过设计实施实验探究,自己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其次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和巩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体会金属的活动性的实际价值。较系统地学习认识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学会认识金属的基本方法,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自觉地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并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简单的化学现象。总之,元素化合物教学要遵循渗透结构决定性质原则,联系实际原则,与实验结合的原则,知识系统性原则。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镁、铝、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置换反应的概念。 2.能应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有关的化学问题。 3.初步认识到实验探究中“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的重要意义。 4.通过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活动,知道科学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并在探究实验活动中,依赖于大量的科学实验事实证据,认识科学探究既要实验、观察,又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体验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到科学原理,并能用科学原理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体现和提高。 学生自我评价方式:1.谈谈本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 2.对金属的认识课前与课后的对比。 3.自己发现并提出一个探究课题,制定探究方案。 学生相互评价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同组成员的作用评价。 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及作用。 教师评价:1.习题检测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 2.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