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692194

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64460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2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国漫《长安三万里》杜甫是李白的忠实粉丝。杜甫将李白视为偶像,后世也将这两人分别称为“诗圣”和“诗仙”,合称为“李杜”。为什么李白能成为杜甫的偶像呢? 渡荆门送别 目录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文学常识———边塞诗 诗词详解 品味妙处 课堂练习 第壹章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著有《李太白集》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 人生轨迹图 第贰章 《背景介绍》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在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创作的律诗。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中描写了作者从四川出发,经过三峡、下渝州,最终到达荆门的沿途所见所感。这次离别家乡,诗人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第叁章 文学常识 浪漫主义 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楚辞,浪漫主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中在诗歌和戏剧中取得较多的发展,它们感情强烈,善于运用大胆的想象、丰富的夸张。 浪漫主义作品 中还多用夸张、生动的修辞手法,全诗用大量文学手法渲染战斗的惨烈,突出浓重的赞美、歌颂之情。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注重引入飘渺的事物,以大胆、自由的手法着重描写理想中的世界,通过直接抒情表达强烈情感。 第肆章 诗词详解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起】叙事 远渡荆楚 首联点题,交代远渡的地点和事由。 “送别”表面指故乡水送别自己,实际指的是自己作别故乡。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译 文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传达出诗人闯荡世界的喜悦与豪情。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承】写景 景物变化 (化静为动) · · 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的开阔境界。 移动的视角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译 文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转】写景 江上美景 (比喻、对偶) 颈联描摹江上的美景,展现出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 诗人在此展开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 默写常考句 水中映月图 天边云霞图 静观的视角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译 文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合】抒情 思乡惜别 (拟人) 默写常考句 “送”字点题 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送”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译 文 第五章 品味妙处 “入”字写出了声势的浩大,形象生动。“随”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