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名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第八章“西北地区”知识结构与前文第六章“北方地区”和第七章“南方地区”基本类似,学习方法也大同小异。所以本章学习可以充分借鉴学生前期已经掌握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结合其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足、乐于接受趣味生活常识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按“图”索骥,重点突破。整个学习过程可采用分组合作交流—集中讨论共享的思路,加强读图—识图—析图—记图意识的培养,结合从地图上查阅、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对比分析地理区域差异的方法,可大大提高本章节课堂知识学习的实效性。本节分为“草原和荒漠”、“牧区和灌溉农业区”两大框题。第一框题首先穿插西北地区的“沙漠景观图”和“草原景观图”,通过视觉感知来吸引眼球,然后再利用“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来引导认识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等自然特征。接着引入“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究西北地区地表景观变化规律及其原因这一章节难点。第二框题“牧区和灌溉农业区”重在成因分析和特色农牧业介绍。配备的活动题主旨在于通过“俯视图”和“剖面图”,来引导学生认识坎儿井这一古老饮水工程的结构、设计原理及其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进而深刻体味古代人民的勤劳和勇敢,感知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发展理念。另外,在“牧区”知识的学习环节。 【学情分析】 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疆域就简单多了。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本学期每一节地理课都要求学生在课前比照导学案,预习新课本,在新课本上标注出导学案体现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并回家多上网浏览与西北地区有关的信息,有一小部分能够非常认真的完成这一项工作,这部分学生在即将开展的学习中会表现突出并且很容易掌握。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在地形图上找出西北地区的界线、主要地形区,通过课堂探究,知道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并简单分析其原因。 2.通过阅读教材图文材料,描述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农业区及特征,举例说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及其他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图文资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下列是新疆的逸闻趣事,这些逸闻趣事你能理解她们的原因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观看视频西北地区介绍,了解一下西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吧。 同学们,通过视频,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自然环境特点还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为什么干旱,以及干旱的环境下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以生活中新疆的逸闻趣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任务1 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在地形图上找出西北地区的界线、主要地形区,通过课堂探究,知道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并简单分析其原因。 首先,教师在中国地图上标出我国西北地区范围,让同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