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08514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无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3次 大小:1374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5课,至清,中叶,经济,文化,学案
  • cover
第 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其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所面临的危机。 【时空框架】 【知识梳理】 经济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便纷纷种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式的方向发展,导致了粮食作物生产相应减少。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农业与商业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王言峰《中国十六一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四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 ———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五 当时在江南市场遍地可见产自四川的药材,河南和江西两地的药材也大量输入江南。特别是许宣活动的杭州、苏州、镇江三市,药材交易异常活跃。 ———摘自王珏《白蛇传与运河两岸商业文化》 材料六 表:明代红物质弘治年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货币使用情况 时间 契约张数 使用通货类别和数量 洪武年间 8 宝钞7、银1 永乐年间 16 宝钞15、银1 宣德年间 17 宝钞4、布1 正统年间 48 布29、稻谷2、银17 景泰年间 12 布2、银10 成化年间 32 银32 弘治年间 14 银14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明清经济在农业(材料一)、手工业(材料二)和商业(材料三、四、五、六)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文化 思想 阅读教材第85页及材料完成表格。 材料一“ 夫学(学习)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王阳明 材料二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之常情)。”“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李贽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 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黄宗羲 材料四 “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顾炎武 材料五 “ 循天下之公” --王夫之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共同点 王阳明 李 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2、文艺 材料一:①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八卷《杨八老越国奇逢》: 元朝至大年间,西安府有个读书人杨老八,读书科举屡试不中,家里入不敷出,杨老八决定南下,弃儒从商,妻子也欣然支持。后在归家途中被倭寇掳走,十九年后随倭寇再次南下,倭寇被剿灭后杨老八向郡守禀明冤情,竟发现郡守正是其子杨世道,一家终团聚。 ②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十九回《遇故知》: 如今风俗,只重衣衫,不重人品。比如一个面貌可憎、语言无味的人,身上穿得几件华丽衣服,到人前去,莫要提起说话,便是放出屁来,个个都是敬重的。比如一个技艺出众、本事泼天的主儿,衣冠不甚齐楚,走到人前,说得乱坠天花,只当耳边风过。 ③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④周玺《垂光集》: 臣僚士庶之家,靡丽侈华,彼此相尚,而借贷费用,习以为常。居室则一概雕画,首饰则滥用金宝。倡优下贱以绫缎为袴;市井光棍以锦绣绫袜;工匠技艺之人,任意制造,殊不畏惮,虽蒙朝廷禁止之诏屡下,而民间僭用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