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11724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17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71758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纲要,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
  • cover
(课件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咏史(节选) 西晋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登科后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选官制度 血缘关系 商周时期 世卿 世禄 军功 战国-秦朝 品行学问 汉代 门第德才 魏晋南北朝 军功 爵制 察举制 分科考试 隋唐至清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说明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思考点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说明九品中正制的时间、方式、标准和内容。 思考点 一、选官制度 2.科举制 时期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举措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 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一、选官制度 2.科举制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材料二 待政权稳定后,隋文帝下诏“以志行修谨、平清干济二科举人”,开始取缔九品中正制度,另有秀才、明经等科初创。隋炀帝更进一步要求,“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并创造进士科……及至唐朝,开科取士成为常设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此外,科举取士的程序日益严格,分级考试,逐层淘汰,更有武后策问贡人于洛城殿,创殿试先例。 ———摘编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阅读材料,说明科举制度有哪些进步之处。 思考点 一、选官制度 2.科举制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王定宝《唐摭言》 根据以上材料,思考科举制的影响。 思考点 一、选官制度 2.科举制 时间 夏商周 战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袭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行 门第 才学 特点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 提升军事 实力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分科考试 演变趋势 思考:请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标准越来越科学客观;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 形制越来越规范;中央集权强化。 二、中枢政务机构 时间 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文帝 唐 制度 三公九卿 中朝、外朝 尚书令-尚书台 三省制形成 三省制正式确立 三省制完善 二、中枢政务机构 材料一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 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往尚书省施行。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元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贞观三年,太宗又对群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