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15945

课标引领巧设计,一语立骨解文本——《白杨礼赞》评课(素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77次 大小:105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课标,素材,评课,白杨礼赞,文本,引领
  • cover
课标引领巧设计,一语立骨解文本———《白杨礼赞》评课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能否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是备好一堂课的初心。2022版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强调: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朱自清先生说“文字里的思想是文学的实质。文字之所以佳胜,正在它们所含的思想......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基于此,这堂课以核心任务驱动课堂,“一语立骨”品不凡,并选择《爱莲说》作为比读教学的文本,设计有层次的语文活动,以诵读为抓手,引领学生品读、悟读,层层深入文本,学习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触摸作者情感。 这节课可谓是“胸中有丘壑”“眼中有方向”。 《白杨礼赞》是茅盾的散文。 “这一篇”结构严谨的抒情散文,一直是我们教读散文的范文。 “散文反映的往往是一定生活中的某些时空、情绪或思考的片段过程。”因此,“散文宜作主观的抒写,即使是写客观事物,也每带主观的看法。” 《白杨礼赞》这一篇也如此。教学生读此文就要想法设法让学生体味其中的情,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体悟在不同背景中抒发的情感,这就决定散文教学的着力点应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特别是句子的品读。 “散文的精妙处,阅读散文的动人处,在于细腻,在于丰富,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它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因此,读“这一篇”《白杨礼赞》是离不开语言赏析的,也就是引导学生往“作者独特经验”里走,也就是往“这一篇”散文之语句章法所表达的丰富甚至细微处走,让师生与作者达到“心与心的碰撞、交感”的效果。 如何实现这一点呢?郝晓燕老师的这堂课作了很好的设计。 首先在导入时设计情境,以核心任务驱动课堂,激发学生的自我系统,走出琐碎的知识点,构建学科大概念,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情境性。同时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其次创设有层次的活动,朗读由词到篇,由浅入深。读词,重在引导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基础知识;男女生轮读,引导把握抒情线索;重读、删除段中关键词,品味白杨树形象。说说心里话,在比读中理解两种手法的不同。 活动一:读写分离:分角色诵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女)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1)(男)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9)(女)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4)(男)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6)(齐)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8),体会这份热烈,理解“不平凡”这一抒情线索。 活动二:读写并重:重读红体字,用句式说话,学生积极活动的同时,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抓一个关键字“一”,感受白杨树的形象;引出《爱莲说》,抓住关键字“不”进一步感受莲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在品读与写作中既调动学生挑战欲,又让学生感到熟悉,既教给他们品读语言的一种方法,又用造句的方式训练学生归纳白杨形象的能力。 比读这两类句式,为其加一句直抒胸臆的话。在朗读与比较中体悟反问句与陈述句抒情的不同;在添加句子中理解“托物言志”与“象征”的不同,突破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法、替换法及诵读法的使用,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了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活动三:读写结合:结合背景资料,读懂作者含蓄内敛的抒情,并理解背景对散文创作的影响,体会作者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赋予它的象征义不尽相同,抒发的情感更不一样。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了这一点,又设计了写的活动,与开篇导入呼应,最妙的是引进了二十大习主席的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