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19501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4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841067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纲要,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
  • cover
(课件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以诗证史 目 录 contents 01:选官之法 02:中枢之制 03:赋税之规 04:结语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选官之法 白乐天一举及第,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王定保《唐摭言》卷3 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提名帖 如果白居易生活在隋唐以前, 那么他还能获得这方“敲门砖”吗?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书·武帝纪》 汉代:察举制 原因: 汉末社会动荡, “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基层户籍管理失控,地方官员无法有效考察地方贤才; 豪强地主势力崛起,地方官员攀附地方势力,结党赢私。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桓灵时童谣》 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通典》卷14 魏晋:九品中正制 原因: 自三国魏晋以来,一些声明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形成了士族阶层。 士族把持了选官通道,选官标准逐渐为门第。 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 ———《颜氏家训·涉务》 时期 选拔方式(初始) 选拔标准 汉代 地方举荐 道德才能 魏晋 官员举荐 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隋唐 自主报名,分科举士 才学 比较 公元 生平大事 772 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 780 父季庚授徐州彭城县令(七品) 800 长安进士试,第四名进士及第 803 吏部侍郎郑珣主试,以书判拔萃登科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806 罢校书郎,四月应才识兼茂名于体用科,入乙等,授周至县尉 821 转中书舍人 822 除杭州刺史 828 除吏部侍郎 846 病逝于洛阳 白居易年谱 唐朝科举制的不断完善 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太宗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武则天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唐玄宗 继续发展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个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争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之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中央集权 社会风气 官员水平 阶层流动 科举制的意义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中枢之制 《直中书省》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丝纶阁:为皇帝撰拟诏书的阁楼; 刻漏:古代滴水记时的工具; 紫薇郎:代指中书舍人,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 白居易年谱 公元 生平大事 772 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 780 父季庚授徐州彭城县令(七品) 800 长安进士试,第四名进士及第 803 吏部侍郎郑珣主试,以书判拔萃登科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806 罢校书郎,四月应才识兼茂名于体用科,入乙等,授周至县尉 821 转中书舍人 822 除杭州刺史 828 除吏部侍郎 846 病逝于洛阳 三省六部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与三省六部图示 政事堂之设立 问题: 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 ———《文献通考》 解决之道: 一、设立政事堂(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参加),宰相一起议论; 二、进一步扩大宰相数量(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参与政事堂议事 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度 牵制补充 相权分割 保障皇权 提高效率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赋税之规 租庸调与均田制 魏晋时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调制 唐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