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31846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32张PPT)

日期:2024-06-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48528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纲要,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
  • cover
(课件网) 西周 春秋 秦朝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 公元前476年 三家分晋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战国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2课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天下共主 长时段来看! …… 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律背反中如何孕育出更高层次的统一? 列国纷争 天下一统 “二律背反”现象 壹:权力的下移与集中 贰:民族的相斥与相融 叁:经济的破坏与发展 肆:文化下移与显学横出 四个部分 壹: 权力的下移与集中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篇》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繻葛之战” “春秋五霸” 诸侯崛起 下移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刘向《<战国策>书录》 再下移 大夫专权 思考:请同学结合材料和所学,比较战国与春秋在权力下移上的不同点 提示:周天子权威进一步下降,诸侯专政到卿大夫专权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思考: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特点 “战争的惨烈” 集 权 领 域 主 要 内 容 作 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废分封,行县制。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君权;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为富国提供物质基础。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加强对国民的直接控制,为征收赋税、徭役提供了保障。 燔诗书而明法令 控制思想,统一法令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请同学们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其影响。 商鞅变法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变法实践中逐步确立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读图识图:两幅图中内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兼并战争;局部统一 ②出现长城 疆域观念初现;战争频繁;民族冲突;权力集中 ③北方部族数量减少 融入华夏,民族交融 ④三家分晋 政治力量重组 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趋势 秦:成熟国家 列国纷争,渐趋一统 小结 各国变法, 君主集权 分封瓦解, 地缘国家 西周:早期国家 春秋战国,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宗法制瓦解,战争频繁,社会失序;然战争和变法中的君主集权、中央集权以及局部统一,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贰: 民族的相斥与相融 周幽王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加上西方少数民族犬戎的入侵,西周王朝终于覆亡了…… 诸侯国中,居处于中原一带的华夏诸国,与被视为蛮夷的楚、吴、越及秦(秦实际上遭到歧视)又有矛盾。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华夷之辩 相斥 民族冲突 材料:春秋时期,楚庄王将《诗》等典籍用于楚贵族的教育中,并积极参与诸侯争霸的伟业;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既积极北上中原,又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自己的先祖。 思考: 据材料,被视为蛮夷的周边民族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 华夏认同 文化认同、身份认同 融合 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