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31849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5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72811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纲要,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
  • cover
(课件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范晔《后汉书·许劭传》 月旦评 新课导入 一、选官之变 一、选官之变·科举制之源 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葛洪《抱朴子·审举篇》 未能很好地选拔人才,选拔官吏失职,选拔出的官员质量较低。 九品中正制 材料表明当时的察举制如何? 创立:魏文帝曹丕 选官标准:初期,家世、道德、才能 西晋后,主要注重家世 九品中正制 措施: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为九等,朝廷依此授予相应的官职。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一、选官之变·科举制之源 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世家大族维护特权的工具 出现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的原因? 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沈约《宋书·恩幸传》 材料二: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一、选官之变·科举制之源 隋朝 开始采用分科取士 始设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高官主持考试,提高考试地位 宋朝 完善科举制度:弥封(遮住姓名)、眷录、锁院等 一、选官之变·科举制之形 科举制度 常科(秀才、进士、明经等) 制科(皇帝亲自策问的特种考试) 明经:帖经、墨义 进士:时务策、帖经、杂文(诗赋等)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分科取士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知识拓展 一、选官之变·科举制之形 阅读课本第38页内容,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方式 公平、公开、公正 一、选官之变·科举制之义 察举制 德行 地方向中央举荐 九品中正制 初期,家世、道德、才能 西晋后,家世 中正官评级,朝廷依此授官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自荐) 材料一: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羊士谔《忆江南旧游二首》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 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官吏来源扩大) 增强社会流动性 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提高官员素质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一、选官之变·科举制之义 二、中枢之变 二、中枢之变·三省六部制之源 1 2 秦朝:三公九卿制 阅读课本第39页并结合所学知识梳理秦到唐的选官制度 3 4 5 汉代(汉武帝):内外朝制 东汉:始设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唐:隋文帝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二、中枢之变·三省六部制之源 秦朝:三公九卿制 阅读课本第39页并结合所学知识梳理秦到唐的选官制度 内外朝制 ( 草拟诏令 ) (审核诏令) (执行诏令) 二、中枢之变·三省六部制之形 情景模拟 举办一场科举考试 中书省 草拟诏令 呈交审核 封驳 门下省 审议诏令 执行 尚书省 执行诏令 六部 二、中枢之变·三省六部制之形 制度特点 分工明确 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 二、中枢之变·三省六部制之义 三公九卿制 内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政事堂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趋势? 材料一:(唐太宗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