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40695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嵋山月歌》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26619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3,古诗词,PPT,25张,课件,峨嵋山月歌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峨嵋山月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整体感知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é méi shān yuè bàn lún qiū 峨 眉 山 月 半 轮 秋 , yǐnɡ rù pínɡ qiānɡ jiānɡ shuǐ liú 影 入 平 羌 江 水 流 。 yè fā qīnɡ xī xiànɡ sān xiá 夜 发 清 溪 向 三 峡 , sī jūn bú jiàn xià yú zhōu 思 君 不 见 下 渝 州 。 读一读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左右),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 峨眉山美景 看一看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影:月影 平羌:青衣江 流:流动 夜发:夜间出发 清溪:地方名,峨眉山附近 向:驶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思念 君:友人 下:顺流而下(从上游向下游驶去) 渝州:今重庆市 诗句解释: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倒影在平羌江中的月亮,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 思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峨眉山月歌》作者是( )朝诗人( ) 诗中包含了五处地名是: 峨眉山 山名 平羌 江名 清溪、三峡、渝州 地名 李白 唐 诗中的“峨眉”是山名, “平羌”是江名, 清溪、三峡、渝州都是地名。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想一想 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一个人离开故土,对家乡和友人恋恋不舍,江行见到月亮,就像见到友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友人,心中留下一片惆怅。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