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5089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第2课时)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132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2课时
  • cover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21教育网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21cnjy.com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21·cn·jy·com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 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 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 的心绪,我的依据是???????? (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 (填形象特点)的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回答这道题,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从诗歌的语言中品味出人物情感的变化,感受人物形象,形成自己对这首诗歌独特的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思考;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预设学生鉴赏要点: ①对直接抒情词句的分析:泣涕涟涟、载笑载言、于嗟、悼、怨。②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桑叶和淇水。③对人称变化的分析:氓、子、士。21·世纪*教育网 教师的点拨提升点: ①补充《诗经》中典型比兴手法诗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解析:用鲜艳的桃花为比,兴之以年轻美好的新娘的千娇百媚。诗人用初春时节含苞欲放的桃花写出待嫁新娘娇羞而又期待的复杂表情。  21*cnjy*com ②补充后代诗词中景同而心绪不同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解析:同样面对秋景,一面是杜甫萧索寂寥,一面是主席的辽阔豪迈;皆因心中心情不同而对景有了不同的感受。2-1-c-n-j-y 【设计思路】补充《诗经》比兴手法的诗句,以显现诗经比兴手法运用的普遍性和它对后代诗歌的借景抒情传统的重要影响,以此体现其源头作用。【来源:21cnj*y.co*m】 2.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设计思路】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