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769350

中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童年》导读设计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214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中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童年,导读
  • cover
《童年》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学情: 中学生正是形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可是七年级学生自入学以来更多的是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网络,课外阅读量并没有增加,近300平米的图书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应的阅读环境,但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没有激发,阅读方法没有掌握,所以,培养学生长期阅读的习惯,学会阅读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童年,作为一个七年级孩子可谓是刚刚走过来,对比自己的童年,体会高尔基笔下的童年,光明与黑暗的对比,幸福与痛苦的折射,同学们能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指导目标: 1.浏览目录,掌握《童年》这部著作的结构。 2.初步学着阅读整本书,在三周的阅读课中读完《童年》全册,了解各章节的主要写作内容。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以各种方式来激发阅读兴趣。 3.在两周时间内完成第二次阅读,勾画其中的精彩片段,重点的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片段等进行赏析。 4.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畅谈阅读收获,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 重难点: 1.通读整本书,引导学生在通读之后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第二遍阅读。 2.品味人物形象,做好卡片或批注等。 3.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读中悟,悟中析,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自由中学到知识,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迈出童年生活的我们一定还保存着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可高尔基笔下的《童年》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在苦难中长大,在邪恶中学会善良的主人公阿廖沙。在走入《童年》作品之前,我们先交流一下看法,如果你拿到了一本童年,你打算怎么去阅读呢? 二、阅读前准备: 1.从图书馆或书架上借阅高尔基《童年》一书。 2.初步了解高尔基,了解《童年》的写作背景。 走进作者: 马克西姆 高尔基(1868-1936)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 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争斗中它深入俄国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的丰富了它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1905至1907年,高尔基积极投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1906年写成了长篇小说《母亲》。《母亲》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风起云涌的工人 运动,表现了俄国工人阶级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斗争过程,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写出了他最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自传体: 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体从写作的对象上来讲,自传体作文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人物是自己,写人的手法在此都可以应用。自传中有时也要有感情的流露和对事情的看法,也要写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但这些非同于其他文艺作品中的直接抒情、议论,而是寓情、理于叙事之中,让读者感觉出来,即间接表露出来。像《鲁迅自传》就是一篇叙述性非常强的优秀典范作品。 写作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