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6989

语文课件: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5份打包)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42118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语文,课件,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
    课件24张PPT。第 一 单 元 第一课 鼎湖山听泉 1.文体知识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题目解读 《鼎湖山听泉》中心是“泉”,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赞泉、颂泉,而“听”只是在一个特定时段、场景下认识“泉”的手段。 3.鼎湖山介绍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风景名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1.正音辨形 拾级( ) 古刹( ) 汩汩( ) 肇庆( ) 怅惘( ) 污垢( ) jiǒnɡ( )然 xiá( )想 xī( )戏 答案: shè chà ɡǔ Zhào wǎnɡ ɡòu 迥 遐 嬉 ﹒﹒﹒﹒﹒﹒2.据义填词 (1)_____: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2)_____:形容差别很大。 (3)_____: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4)_____: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答案:(1)怅惘 (2)迥然 (3)生意盎然 (4)万籁俱寂 3.走进文本 (1)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_____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到达半山的_____———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2)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作者用妙笔把泉水形象化,请找出描写的景物和喻体。 答案:(1)补山亭 庆云寺 (2)小溪———柔曼如提琴者;滴泉———清脆如弹拨者;万道细流汇于空谷———厚重如倍司轰响者;飞瀑激流———雄浑如铜管齐鸣者;万般泉声———奇妙的交响乐。1.描绘山泉 (1)细读课文,请画出文中描写山泉的句子。 答案:①“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②“进山方知……已不可得。”③“安详厚重的钟声……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④“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结合描写山泉的语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泉的。 答案:①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入山中。②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③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④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3)第八段中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答案: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2.赏析感悟 (1)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围绕“听”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山泉的特点,请仿照示例赏析。 【示例】选句1: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思维点击:“钟声”“泉声”相互应答,不绝于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钟声”“泉声”人的性格;那声音又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富情趣。 赏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声和泉声相互呼应、不绝于耳的特点,极富情趣。选句2: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赏析: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孩子如铃的笑语”来形容泉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声轻快、清脆、清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选句3: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赏析:_____ 答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泉水的声音,让人对泉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读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