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779592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共20张PPT)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2727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四,20张
  • cover
(课件网) 马丽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核心素养学习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整合同类信息理清作者的游踪,体会本文采用移步换景、表现游踪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受与思考。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作者对文大自然洪荒伟力和漫长历史的敬畏。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 马丽华,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卷网-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棱角léng jiǎo 骤然zhòu 虔诚qián 恭顺gōng 蠕动rú 敦实dūn 消长zhǎng 衰竭shuāi jié 演绎 yì 磅礴páng bó 霹雳pī lì 砾石lìshí 蜷卧quán 接踵而至zhǒng 眩晕xuàn yūn 腈纶jīng lún 蜷卧quán 褶皱zhě 黧黑 lí 1.读准字音 2.词语解释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架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局势复查,变化迅速,难以预料。 一、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找出文中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时间推移的词语: 第一天 第二天 地点转换的词语: 山脚冰塔林 草坝子上 砾石堆上 接近冰山 置身冰窟 进入冰塔林 2.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 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 3.作者在游览过程中见到了什么?又有何感受? 所见 第一天 观景立足点 观察角度 景物特征 写景手法 所感 远眺雪山 变幻莫测 有雕塑感 各拉丹东山脚 简笔勾勒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在草坝子上 砾石堆四顾 冰峰晶莹 冰河辽阔 冰天浩茫 大笔涂抹 担心影响心态,敬畏 雪峰 接近冰山、 冰塔林 靠近冰山近看 图案多样、 神奇 简要概述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置身冰窟 细看,联想并想象 晶莹闪耀 形态多样 永恒之美 凝聚历史 细致描写 由眼前景 联想历史 感受永恒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 被自然震撼 第二天 再入冰河 半卧细察 冰面疏松 流水漫溢 简要概述 欣慰活在各拉丹冬近旁 第二部分(3--11) 4.根据上面的分析,说说本文主要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景记事的? 移步换景 5.用你喜欢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一部分(1-2) 写初见各拉丹东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 第三部分(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7.根据文章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 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