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93498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19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345630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纲要,1课,中华,文明,起源,早期
  • cover
(课件网) 盘点 国家宝藏 今 日 往 探源 中华文明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的起源 与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前 言 河南处于中原腹地,历史上曾先后有二十余个王朝在此建都。 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这里出现了密集的古人类活动点;新石器时代,嵩山南北聚落演变发展为早期国家。 从最早的二里头夏都到金代末年定都商丘,三千余年里,河南曾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磨制石器(标志)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展厅 新石器时期———走向邦国 生业 工具:磨制石器 渔猎与农耕并存 定居 群居 生活比较稳定 大量使用陶器 精神信仰 原始社会时期艺术与精神信仰相伴而生。贾湖遗址出现的大量骨笛、内装小石子的龟甲等,反映出当时的人们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对神灵的原始崇拜。 具备了一定记事功能的契约符号的出现,昭示着人们抽象思维的发展。 定居聚落 距今 9000 | 7000 年 河南 中部 结合课本第2-4页,思考:新石器时代较旧石器时代产生了哪些变化?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根本)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展厅 新石器时期———走向邦国 城邑始兴 距今 7000 | 5000 年 黄河 中下游 中心聚落、城 大河村遗址 仰韶文化房基(距今约5000年) 居所 “5000年前的三室一厅” 瓮棺葬 (合族而葬) 彩陶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结合课本第2-4页,思考:新石器时代较旧石器时代产生了哪些变化? 仰韶文化 彩陶、粟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黑陶、稻 养蚕缫丝 同期文化比较 似 异 私有制已经出现 治玉 浅绛色罗 √治玉作坊 √玉制礼器 织丝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展厅 新石器时期———走向邦国 城邦林立 距今 5000 | 4000 年 黄河 中下游 私有制已经出现 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筑城的普遍化、冶铜技术的出现,表明文明因素的产生,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新的组织形态,国家已现雏形,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不同层次的文化辐射圈。 文明前奏 ———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 农业、饲养业和手工业长足发展。 各部落间的战争、竞争变得激烈, 社会分化加剧,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父系氏族社会】 结合课本第2-4页,思考:新石器时代较旧石器时代产生了哪些变化? 同期文化比较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代表器物:胎壁薄如蛋壳的黑陶 (精美的)玉器 (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红山文化 玉龙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社会组织扩大, 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社会分化明显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的发展 小结 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集中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区域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生产 工具 生业 社会组织 打制石器 学会用火 磨制石器 人工生火 渔猎、采集 农耕、畜牧 群居、母系氏族社会 从母系过渡至父系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 氏族社会 父系 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 私有制产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氏族联系成较大的部落 【研思】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赖仰于河 定居农作 共同劳作 工具进步 文化遗存 广泛分布 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母系 氏族社会 父系 氏族社会 产品剩余 私有制现 贫富分化 部落权贵 战败为奴 胜者成王 阶级统治 筑为国家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展厅 夏商时期———中原立国 定鼎中原 夏 遂公盨(xǔ),西周青铜器,共有铭文98字,记载了禹治理洪水,划分九州,德行感召民众之事。 结合课本第4-5页,思考:禹是以怎样的方式继位的?启呢? 两种制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