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95675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日期:2024-06-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3次 大小:215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桃花源记,解析,练习题,同步,编版,9课
  • cover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 姓名:_____班级:_____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后遂无问津者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问今是何世 3.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呢? D.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4.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这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夹岸数百步( )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黄发垂髫( ) 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遣人随其往( ) 刘子骥( ) 6.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 (朝代)诗人,一名 ,字 ,私谥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 》《 》等。 7.按要求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 , 。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 。 , , 。 , 。 (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① , 。 , 。② ,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同“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 乃大惊 B.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停数日,辞去 黄鹤一去不复返 D.欲问地所历名 实是欲界之仙都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