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97948

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9张PPT)+学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0次 大小:193247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纲要,国家,PPT,29张,课件,巩固
    (课件网)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学习重点: 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和意义; 汉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及两汉衰亡的原因;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巨大奠基性成就。 刘邦建立西汉 王莽篡汉 建立新朝 刘秀建立东汉 西汉 曹丕称帝 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新朝 东汉 西汉疆域 1 再现大一统 西汉建立 指国家在政治治理、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统一 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一统 汉初形势: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 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黄老之学,与民休息 文景之治,经济复苏 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郡国并行制:从异姓分封到同姓分封 目的:“惩亡秦孤立之败” 结果:对西汉的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利于统治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王国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2 巩固大一统 武帝更张 汉武帝即位后,汉朝的形势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武帝即位后形势分析 材料一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 平准书》 材料三 (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地方割据的威胁: 周边民族的威胁: (1)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地方豪强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3)西汉初年对外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匈奴势力威胁西汉政权。 自主探究1:汉武帝即位后,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小组合作探究:针对以上问题,汉武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边疆治理和对外关系等方面概括) 地方割据的威胁: 周边民族的威胁: (1)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地方豪强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3)西汉初年对外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匈奴势力威胁西汉政权。 措施 解决的问题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 边疆治理与对外交流方面 大一统的措施:政治 王国问题与地方监察 推恩令 主父偃:“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推恩令的推行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刺史制度 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置刺史一人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特点:以小制大,刺史品级低而权重,与地方官员相互牵制 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与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大一统的措施:政治 中外朝制与察举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