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0636

语文同步资料【课件+课后练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3.12 巍巍中山陵

日期:2024-05-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116408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语文,同步,资料,课件,课后,练习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 ),十分险jùn( ),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mǎnɡ( )绵连。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 )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的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 B.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 C.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D.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 3.指出下列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 ) (2)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约3千米。 ( ) (3)它在整个陵园建筑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 ( ) 4.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课文内容上看,“巍巍”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B.课文由内而外,由局部到总体展开说明。先说明中山陵园的总体设计,后说到陵园的地理环境,再说到陵墓主人。 C.本文语言在平实中不乏生动形象,运用了描写性的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D.第10段作者点明了祭堂石柱的护壁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突出了他的革命纲领和革命精神。 5.快乐学习吧。 (1)图文转换。 下面两幅图画是中山陵的主体建筑———祭堂,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答: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班上将开展以“话说名人”为主题的活动,要求你在活动中介绍孙中山先生。为深入了解先生,你打算采访中山陵园长,当打电话给他时,开头你该怎么说? 答:_____ _____ (3)请你根据需要,拟定两个准备在采访中提出的问题。 答:_____ 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自碑亭再往北”一段,回答6~9题。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 _____ 7.“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4步不等,共290级”中的“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 答:_____ _____ 8.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4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 答:_____ _____ 9.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有两层大的比喻:一是“当阳光灿烂时”,眼前景色仿佛“工笔长卷”;二是“当日出日没之际”,又像“泼墨山水”。两层中又有比喻:“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B.骈句间以散句,既有整齐之美,又有错综之美。 C.“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这四个比喻构成两组对偶句。 D.“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等由四字短语构成排比句,读起来气势磅礴。 三、美文品析 (2012·陕西中考)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10~14题。 游 司 马 祠 郭军平 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以为它的厚重,源于司马迁。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过两边民居,眼界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若隐若伏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 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