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07769

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说课课件(16张PPT)+说课稿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6次 大小:63723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纲要,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16张
    教材分析:本单元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本单元分为两条线索,一是列强侵略的逐步深入,二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救国所做的努力。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上承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第三子目:统治危机的初显),统治危机其中之一就是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下启第17、18课,主线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另一方面,本课内容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近代史学习中地位至关重要。 课标要求:本课也好,本单元也好,都是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学习的。第一条主线是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以及造成了哪些危害,又有哪些抵抗的事迹。第二条主线是既然出现了危机,各阶级如何挽救,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存在哪些局限性。 学情分析:知识层面的方面,本课基本史实在八年级的学习中都有涉及到,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对于本课,应该着重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从素养层面来看,学生通过初中课程的学习,初步培养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对学生提出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更高要求。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设置: (1)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通过了解近代以来人民群众的抗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及世界社会背景,理解列强侵华与中国救亡图存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确列强的侵华行为与中国人民的各种抗争行为都是在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下的产物。 (3)通过解读相关史料,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合理的解释。 (4)通过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感受爱国精神。 设计思路: 我的设计思路是以“东西方的碰撞”为线索,通过碰撞中的序演,碰撞中的阵痛,碰撞中的觉醒三个环节,将19世纪中期的世界和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三大板块内容贯穿起来。其中碰撞中的序演涉及到了上单元第14课中的部分内容,包括马嘎尔尼访华和阿美士德使华。碰撞中的觉醒分为身体上和心理上两部分,一是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一是大梦初醒,开眼看世界。 导入:通过两幅疆域图中版图的缩小,引导学生回忆这段屈辱史的开端,导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如果这两幅疆域图不够直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数据,1820年清朝国土面积约为1316万平方公里,而现代中国疆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或者还可以结合文学,提出“中国人的海棠叶之痛”的文学概念,学生听到这五个字,能够通过海棠叶的“缺角”,以及这个“痛”字,学生的民族情感被初步调动起来了,便于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 教学环节一: 材料源于书本第14课的问题探究,展示的是在马嘎尔尼访华、阿美士德使华之后,清朝皇帝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通过对材料中重点语句的标红,促使学生理解清朝对英国的政策与历史上对付“四夷”无异,仍然用老眼光看待新对手。 此时还可以适当发挥,比如历史上俄国还先后派出使团出使清朝———佩特林使团和巴伊科夫使团,时间上甚至早于英国。通过对比,使团的出使多少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政治目的,也就是带有搜集情报的目的,这是否预示着中国在适应国际环境方面还会经历更艰难的历程。 教学环节二: 结合书本第一子目和历史地图,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态,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此时学生通过结合地图不难发现,世界上主要的殖民主义国家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教学环节三: 这则材料是马克思在遥远的西欧通过新闻媒体得知英军的中国的残暴行为而给予的强烈抨击。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思考被侵略国家的人民是否应该抵抗,最后总结:鸦片战争于中国人民而言是一次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侵略是非正义的。 教学环节四: 这一部分是对历史概念的解释,在综合我校学情的基础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