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11307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课件(共21张)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14455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课外,21张,逢李,江南,月歌,峨眉山
  • cover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   一位被誉为“诗仙”,一位被誉为“诗圣”;一个飘逸雄奇,一个沉郁顿挫。李白与杜甫如双子星座一般,闪耀着不灭的光辉,照亮了中国的诗坛。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他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李白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他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代表诗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李白少年时代刻苦攻读,兼习剑术,以诗文见赏于世。25岁出蜀远游,留居安陆,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数年后北游龙门,至洛阳、太原,复往东鲁,南下会稽。在漫游中,广泛结交地方官吏及著名隐士道人。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42岁,经道士吴筠推荐,被皇帝征召赴长安,任翰林院供奉。后被疏远,乃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又开始漫游生活。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在唐皇室的内部斗争中,李白被牵连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流放途中遇赦得还。晚年流落于襄汉及江淮一带。61岁在金陵,闻李光弼统率大军出镇临淮,仍以多病之身请缨从军,半道病发而还,第二年死于当涂(今属安徽)。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峨眉山是蜀地名山。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初次离开蜀地。途中写下这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知人论世 诵读课文 听《峨眉山月歌》范读,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自由朗读《峨眉山月歌》,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语气。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外出闯荡,满怀憧憬和喜悦,节奏轻快。   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饱含不舍、思念,节奏转入沉缓。 诵读课文 诗歌鉴赏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半轮〕半轮,半个。 〔影〕月亮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发〕出发。 〔君〕指友人。 〔下〕顺流而下。 诗歌大意:   峨眉山前,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山头,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青溪驿,直奔三峡。思念友人却不得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1.诗歌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2.诗歌中表明地点的词语有哪些?   月、半轮、秋、夜。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3.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有何作用? 4.诗中用了哪两个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也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借“月半轮”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达眷恋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有《杜工部集》传世。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同样流落此地的著名乐师李龟年重逢。诗人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里与李龟年频繁相见和听李龟年唱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知人论世 诵读课文 听《江南逢李龟年》范读,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自由朗读《江南逢李龟年》,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语气。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