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17078

14.1《故都的秋》自主学习任务单(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7次 大小:265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4.1,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故都的秋》自主学习任务单 班级: 姓名: 小组: 层次代号: 教师评价: 【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个性和创作风格,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之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并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本文细腻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学习重点】: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之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参与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二、了解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题目注解 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30年代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文本结构: 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 ~2 段) :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第 3~12 段):分写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第 13~14段):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自主学习案】 1、 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譬如( ) 颓废( ) 鲈鱼(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lǎ叭花( ) 咳sou ( ) 洗shù ( ) 屋chuán ( ) 姻yuán ( ) yuàn属 ( ) 鸟tí ( ) dì结 (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