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63029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57758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 cover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事,认识日本的侵华的罪行。 1937年夏,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中国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人民最终团结起来,进行了一场抗击日寇侵略的全民族抗战。面对日军的挑衅和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淞沪会战作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战役,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14年战争,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侵华的史实:七七事变、攻陷平津和上海、南京大屠杀(时间、原因、经过、结果、意义)。 2.认识中国抗日的史实:北平保卫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培养历史时空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3.以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为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国军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教学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日本侵华步骤: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1933年向长城沿线进犯—1935年华北事变,接下来日本又发动了哪些林肯, 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时间顺序展示图片,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 一、七七事变 (一)概况 1.根据地图结合课本,梳理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7年7月7日晚 地点:宛平 概况: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军炮轰卢沟桥,战争爆发。 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梳理,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2.展示史料,感受北平保卫战中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的英勇抵抗。 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并提出“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展示北平保卫战,感受佟麟阁、赵登禹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过渡:七七事变爆发后,共产党和国民党纷纷发表谈话。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时间轴梳理国共第二次合作过程。 以国共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设计意图)时间轴梳理过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2. 【合作探究】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师生总结:1. 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原因);2.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3. 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4.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5. 社会各界人士的推动。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知识拓展】两次国共合作的对比 (设计意图)表格对比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淞沪会战 1.自主学习,结合课本内容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梳理,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2.蒋介石为何发起淞沪会战? 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