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65178

第3课《我爱这土地》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9462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课,我爱这土地,课件,3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我爱这土地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字词识记 嘶哑(sī) 汹涌(xiōnɡ) 黎明(lí) 腐烂(fǔ) 喉咙(lónɡ) 羽毛(yǔ) 多音字 艾 ( )方兴未艾 ( )自怨自艾 ài yì 假( )如这次可以放五天假( ),他打算带家人去桂林旅游。 jiǎ jià 意为“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指悔恨 形近字 涌( ) 踊( ) 恿( ) yǒnɡ 汹涌 踊跃 怂恿 嘶( ) 撕( ) 厮( ) sī 嘶哑 撕扯 厮守 sī sī yǒnɡ yǒnɡ 理解词语 【嘶哑】 【温柔】 【汹涌】 【腐烂】 【激怒】 声音沙哑。 温和柔顺。 (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停止、停息。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目标】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其成名作。还著有诗集《北方》《向太阳》等。抗战时期,他的诗作主要抒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倾诉民族的苦难,表达对光明的向往,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土地的歌者”、“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作者名片 本文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思考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基调朗读。 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1.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全诗共分两节。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 “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 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诗歌第一节鸟儿歌唱的对象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作用? 分析诗歌意象 意象 象征 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遭受日寇践踏的国土 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 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独立自由的曙光 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抒写了人民对侵略者的悲愤,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甘愿为之献身的精神。 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