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869048

5《七律 长征》第2课时 课件

日期:2024-11-0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142391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律 长征,2课时,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十送红军 让我们唱着这首歌,带着对英雄的崇敬,再次走进课文。 歌曲导入 第二课时 5、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体会颔联、颈联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背诵课文。 学习任务一:了解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再读全诗,全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远征” 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 “难” 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万水千山”则写了“难”的内涵。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绵延不断 逶迤 腾 五岭 突出奔腾气势 乌蒙 磅礴 形容其巍峨高大 走 突出红军的疾驰状貌 学习任务二: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 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纲 “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这句诗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灵魂。“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概括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写了“难”的内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彩。它对红军藐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着首联展开。 五岭逶迤腾 细浪, 乌蒙磅礴走 泥丸。 这两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用“逶迤” 、“磅礴”形容 ,这是 的山;用“细浪” 、“泥丸”形容 ,这是 的山。 表现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比喻 夸张 山的气势雄伟 山的渺小 实际 红军眼里的 千山 夸张手法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了两个长征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万水 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恶劣),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这一寒一暖的 对比,很巧妙。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五岭 越乌蒙 渡金沙 抢大渡 对上文的情感收束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三军: 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