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70359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件)(共42张PPT)--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94951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二,文化交流,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古代印度的文化,认识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东南亚地区产生的影响。 2.掌握古代朝鲜的文化,认识古代朝鲜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掌握古代日本的文化及其特色,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4.掌握古代美洲的文化,认识印第安人创立的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对世界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南亚、东亚与美洲主要区域的传统文化,以及其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2.难点:古代印度、朝鲜、日本和美洲印第安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导入新课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考古学家们在遗址中发现了2500多枚刻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虽然这些文字符号还不能完全被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 古代印度文化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美洲印第安文化 目 录 01 CONTENTS 02 03 1.地理环境: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这里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 2.特点: (1)社会等级森严: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种姓制度“ 材料一:印度独立60年来,种姓制度的残余继续在社会中顽固存在。印度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指出,应该从教育体系入手,培养儿童的平等观念,彻底解决高种姓人对低种姓人的歧视。 材料二: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上千年历史,这种把人划分为尊贵和卑贱的传统制度至今仍在印度社会有所体现。印度政府2006年9月14日提出一项计划,宣布政府将向那些与低种姓人通婚的高种姓人颁发5万卢比的“奖金”。旨在消除种姓歧视。 ①产生的背景: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行社会管控的手段,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曾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内部也出现了等级划分,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 “种姓制度“ ②内容: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散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婆罗门(僧侣)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刹帝利(贵族、武士),掌握政治、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吠舍(农民、工商业者),多属被刺削的小生产者;首陀罗(奴、杂工、仆役),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压迫被剥削者。 等级名称 代表的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军事、行政大权 吠 舍 农民、牧民、 手工业者、商人 纳税、上供, 养活第一、二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者 受上层等级剥削、奴役 “种姓制度“ ③特征:各等级的权利、地位和义务有着很大差别;在种姓制度下各等级之间贫贱分明,职业世袭,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间不允许通婚等。 ④评价:其实质是通过制度的形式规定社会的等级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但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延缓社会发展进程,后来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