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79925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7291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课 题 《夜书所见》 统编版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3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读准多音字“挑”,会写“送、挑”等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热爱之情。 学习 重难点 1.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但理解能力仍然较低。教学时应以读促讲,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古诗。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朗读古诗,自主学习生字生词 导入新课。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有一位漂泊异乡的诗人叶绍翁,他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夜书所见》。 2.播放诗歌朗诵音频。 3.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4.学习多音字:挑。 tiāo (挑水)(挑选)(挑三拣四) 挑 tiǎo (挑战)(挑事)(挑拨是非) 造句:我向哥哥发起挑(tiǎo)战,要与他进行挑(tiāo)水比赛。 5.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辨析生字结构,并给生字组词。 重点提示: 送,半包围结构。先写“关”,再写走之旁。书写时要注意:“关”高,居上偏右;“辶”最后一笔捺斜行平收。 挑,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兆”竖撇于竖中线上。 6.识字游戏。你能读出飘落的叶子上的词语吗? 学生挑战,其他学生订正。 学习任务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理解感情 1.朗读古诗《夜书所见》,了解作者。 (1)自由诵读。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了解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叶绍翁是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2. 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结合注释,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2)教师巡视、点拨。 (3)课堂交流。 交流要点: 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送寒声:深秋时节的山林。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知:料想,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古诗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自己的家乡。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3.品读感悟诗句,想象画面,理解感情。 (1)题目“夜书所见”告诉我们,这首诗是神人在夜晚写下字所见到的景象。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到了“寒声”。这也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仔细观察课本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潇潇)。“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送”字引出“寒声”。梧叶摇落、江上秋风有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这种凄凉孤寂的气氛,为诗人思乡做好了铺垫。 (3)“客”指客居他乡的诗人。此时的他听到“潇潇梧叶”声,内心深处既有对家乡的思念,又有不能回家的凄凉。 (4)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 明确:“挑促织”“篱落”“一灯明”。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地下有灯火,他真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这是作者的猜想。所以“知”应理解为料想。这一生活场景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勾起了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 4.明确主题思想。 《夜书所见》这首诗通过描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